有心修真_說書會

宗鏡錄說書會-20190405【12因緣解脫法】

(第14章)

主講者:汝捨那

Youtube影音:https://youtu.be/0KvatDG1kEQ

本講上師觀念講述簡易整理(更多重點藏在細節中,文字無法表達,請全程傾聽領悟):

 

【八識】

→【你所想的一切】【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很強的人,他的靈感會源源不絕,譬如:金庸(寫的武俠小說)、王羲之(蘭亭集序)、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

→第六意識關係到你的靈,靈魂的開發

→你要建立一個意識的主流,踩出一條主流,這是第六識,如:臉書、推特、比爾蓋茲(微軟)、賈伯斯(蘋果),電視節目女人我最大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個你修練好就是個神仙,你可以修練到大神仙,但是,你要到頂級的神仙,你一定要到意識能夠全然的控制

→你可以控制你的靈魂,你身心靈都突破了,你的靈魂境界會非常高,可是,靈魂境界很高並不是最偉大的,那只是【理通】而已

→達摩祖師講的要【理、行二入】

→真正證道的人是理行二入的,教也通、宗也通,入世也通、出世也通

→【第七識莫那識】要將理論轉成現實,譬如:蓋出一棟101、羅浮宮

→身心靈都打破不是最高,還有兩個東西,【第七就是轉變:莫那識】,你會轉變到現實,現實都實現之後,然後那是你真正要的嗎?你心目中最大的那個城主那個王,你有沒有攝中?

→一個人理論上他成功了,實際上他也成功了,但是,他是不是真正的成功? 還差一步,他能不能真正的【心了】

→你要擒賊先擒王,【心王是第八識】

→擒王擒成功了,你就是如來,到哪裡去哪裡,無罣無礙、暢行無阻,這是如來的境界,這是佛界

→如果第六識會轉換就是大神仙,那你會變化自在就是阿羅漢,變化自在都丟掉就是菩薩,然後將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心王擒住了,你就是如來

→唯識學含藏識可參考六祖壇經:第十付囑

→科學家,然後真正懂基本佛學概要,要發揚唯識宗在歐美,可以一方之霸

→歐美科學家實事求是的性格就是唯識宗所標榜的【綱舉目張、推理、演繹、歸納】

→有定力、功夫高的可以把業障轉成福報,真正有道的人,可以把垃圾變黃金

→一般人是盲目要一件東西,要就要,不計代價,不要就不要,也不計代價,這就愚蠢了,就被輪迴玩到死,你清楚你知道要這個,你要傾聽,傾聽清楚再來立願,不要都不看你旁邊的人,都不聽,然後急著要去做,做了再來後悔,關鍵在你要不要,你要甚麼,不在對錯、是非,那個是來愚弄一般人用的

→人做一件事情就會有對錯,就有是非,就有內外,只是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產生不同的利益而已,沒有絕對的對跟錯

→【道】,就無法形容,不知其名、不知其相,無形無相,他沒有一定,他才可以絕對

→你要先確定你要的第一個因,後面才能夠走下去,第一步棋沒有下,這一盤是不成棋的

→這個世界可以都是假的,但是你的心要是真的,這個世界都是虛假的,但是你的心也是假的,那就太可悲了

→要怎麼了解你的心是真的? 你要真的了解你要甚麼,你至少要了解你要甚麼,你才可以慢慢了解你是誰,如果你連自己要甚麼都不敢、都不想、都不用功夫、不用時間,去揣摩、去測試、去驗證、去實證出來,你是不是真的要這個東西?你怎麼能奢求你下一步去證明你真正是誰?如果你都不付出代價要得到那個【真】,那個真也不值一毛錢

 

【找出你的第一因】

→初禪(念住)、二禪(氣住)、三禪(脈住)、四禪(捨念清淨)

→十地菩薩都有四禪的功力,但,四禪不一定是十地菩薩

→十地菩薩有到四禪的捨念清淨,他才能夠風行草偃,他才會乘願再來

→阿羅漢他可以轉,但是,他轉不了自己那個念頭,那個念頭就是,他怕輪迴,所以他不願再來

→菩薩不畏因果,不怕因果、不怕輪迴

→這個世界有五道門五個結界,地、水、火、空、風,所以,阿羅漢不敢【風】,只過得了第四個空,過不了第五個【風】,所以,阿羅漢沒有真正感動人心的力量,菩薩有【風】他掌握了五行裡面的【風】行,所以可以出入自在

→一般人可能偶然會碰到一個局,偶然可以捨念清淨,但是,一回到現實,他又開始七情六慾、貪、嗔、癡、疑、慢樣樣不離身,那是因為定力不夠、智慧不開、福報不足,他被定境所轉,所以叫定業

→菩薩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可以轉定業,但是轉不了眾生業,所以還被眾生所考

→如來他可以轉,他可以做主,他也可以轉眾生業,而且他也不在乎,他可以玩眾生,但他不會執著玩眾生

→你們還不能做主,因為還沒自覺,那要如何能自覺呢? 【找出你的第一因】

→甚麼叫真成功? 就是你可以隨心所欲、解脫自在、暢行無阻、如意順遂、想要有甚麼有甚麼,不是有錢的成功、有權勢的成功

→真成功人家給他個稱呼就是佛、或者叫成道、或者叫如來、或者叫大丈夫、或者叫天人師,那如何達到呢? 就是【修行】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南懷瑾老師

無明愛取三煩惱

→我們煩惱的根源有三個,我們莫名其妙就憂愁,那是【無明】,那你【愛】一個人就會煩惱啊,你想【取】佔有一個東西買不到、 要不到也會痛苦煩惱

 

「行有二支屬業道」

→你【行】就有業力,你【有】就有業力,行跟有會招惹業道

 

「從識至受並生死」

「七支同名一苦報」

→南老師上面這偈語在講【煩惱、業力及苦】三個觀念,也就是在講【十二因緣解脫法】

 

【十二因緣解脫法】

→十二因緣的解脫法裡面有分【一般的十二因緣】就是【成道前】,成道之後就沒有【苦】報了,沒有業力,成道的【行】就是【滅】,不生不滅,他沒有刻意要做甚麼,他很自在,他就滅了那個業力,成道之後【行】的就是【正業】,正信帶來的是【正的業力果報】,甚麼是【正的業力果報】? 就是【八正道】,一個人心念從內到外都是正的,你周遭推演開來的,自覺覺他,普渡眾生,這是正業,【正業的基礎】在【正念】

→一般人沒有正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觀念,他要風行草偃,去渡化眾生、普渡眾生,那是斷人慧命,是建立錯誤的邪知邪見

 

【前程無定、念隨心轉、相由心生】

→心念轉要真的有信心、有定力,你的信心跟定力會帶給你勇氣、會帶給你智慧、帶你去克服這一切、突破難關、迎向美好的前程

→心真的變了,整個人會脫胎換骨,可是一般人他的心沒有真的變,半信半疑,所以,他的氣質沒有變化、靈魂也沒有變化,身心靈都沒有真的變化,他一直卡關,好好的事會一直好事多磨

 

【四大智】

→真正的成道,是大的果報,有多大? 永無止盡,有【四大智】,

→一切成所作,【成所作智】:想要心想事成就可以心想事情

→一切事情無事不見,沒有事情可以瞞的過你叫【妙觀察智】

→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打破到核心叫【平等性智】

→所有的東西都看破到核心而且都可以泯滅讓他成道叫【大圓鏡智】

 

【用固定的法去渡人就是錯的】

→《佛說金色王經》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故事,可以參考,也許對某些人會有啟發

→【用固定的法去渡人就是錯的】,這是先入為主,每個人要的是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人要靠自己的自心轉念才有辦法成道】,如果一個人自心都不願轉之前,大羅天仙都沒辦法

 

【佛說他有三不能】

→不信之人他不能夠渡、無緣之人他不能渡、定業他不能轉

→可是,你可以,你可以相信佛,跟佛結緣、跟真道正法結緣,你可以轉自己的定業、轉死為生、轉惡業為善業、轉變你的人生,從輪迴、受苦,變正信得覺

 

【一切都是道】

→辟之佛就是緣覺佛,就是我們講中阿羅漢以上,是最小的佛,還不是真正的佛,還沒有覺悟,也還沒大徹大悟

→【甚麼是真正的佛?】是真道、正法、真理,不是指哪一個人、哪一個佛像、哪一個宗教

→一般人證到一個境界也許是初禪,就誤以為那是道,或是證到三禪就要去講四禪,就譬如開跑車為例,一般人誤以為道就是開跑車了,但,道不是開跑車而已,是開火箭

→那甚麼是大道? 就是一個人可以擁有一切、卻可以放下一切、他不執著一切、也不害怕一切、也不驕縱一切,天地萬物很多都有這樣的品質啊,地球是、太陽是、月亮是、天空宇宙無一不是如此,【大道無所不在】,【一切都是道】

-------------------------------------------------------------------------------------------------------------------------------------------

※宗鏡錄原文

「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種種轉變。」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聖教者 ,謂三種聖言,如經中偈云:『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

又說:「定故苾蒭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

「又說:『苾蒭當知!言城主者 ,即是一切有、取、識蘊,是名聖教。』」

我們的果報

是知福隨心至,患逐心生。如響應聲,似影隨質。

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盡還生。

阿那律者,此翻無貧。《賢愚經》云:「弗沙佛末世時飢饉,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缽無獲。

有一貧人,見而悲悼,白言:『勝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噉奉之。食已,作十八變。」

「後更採稗,有兔跳抱其背,變為死人,無伴得脫。待暗還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隨生,用腳還出。

惡人惡王,欲來奪之,但見死屍。」

「而其金寶,九十劫果報充足,故號無貧。其生已後,家業豐溢,日夜增益。

父母欲試之,蓋空器皿往送,發看百味具足。」

「而其門下,日日常有一萬二千人。六千取債,六千還直。」

「出家已後,隨所至處,人見歡喜。欲有所須,如己家無異。」

「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飯,後滿閰浮提,於七日內唯雨七寶,一切人民貧窮永斷。

當知此七寶不從餘處來,皆從彼王供養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異處。」

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見為金寶;惡人觀是死屍。故知轉變從心,前塵無定。

又如未開空器,甘露本無;隨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惡之境,皆是自心。

故《唯識論》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則無有一法不歸宗鏡。已上是世間因果。

-------------------------------------------------------------------------------------------------------------------------------------------

※更多內容可至以下網址參考或下載:

https://www.wonderful-paradise.com

並可參考聆聽網站裏另一堂課的網路有聲書連結 :Angel MóYǎ TeaTim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