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修真_說書會

宗鏡錄說書會-20190607【禪宗五門 VS. 金剛經5無相對照表】

(第21章)

主講者:汝捨那

Youtube影音:

本講上師觀念講述簡易整理(更多重點藏在細節中,文字無法表達,請全程傾聽領悟):

 

【光明印】

→光明印最後那一式叫雲手,太極拳的雲手是真正雲手的一小部分

→你先成道再回過頭來練,就不會走火入魔,有些人因為急了,練密宗、練很多術法,他急著要到下一步,那下一步就會走火入魔,那其實可以拐個彎,你先走旁邊嘛,你不要急著一定要,你就再繞回來,自然就會過關

 

【道】

→佛經詞語很華麗的【華嚴經】,【楞嚴經】這些東西都是如出一轍,【楞伽經】或【成唯識論】是把他學術化,都在講一個東西就是【道】,道有這些品質啊,換來換去都是這些

→你用法式料理的名稱能夠吸引你,牢牢地吸引你,改天換中文還是英文…..,換到有一天你被框住,你就等著被輪迴,如果你【不被框住】,你就【不被輪迴】,但你也不能享受,因為輪迴的過程,你就是在享受,如果你不【樂在其中】,你一定覺得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種享受】,【享受也是一種痛苦】,成住壞空,他本來就是陰陽太極面的一體,他就是一個很自然而然的一體,一個人現在很開心,他很開心他一定有難過的一面,因為他以前難過,所以現在好好的開心,他現在開心,所以他以後也會難過,是一體兩面的

→如果你【自然而然】,那【無所謂開心、無所謂難過】、【無所謂成也無所謂壞】啊,【道】就是這樣子而已,沒甚麼稀奇,那是你把它認為很稀奇,它也不是不稀奇,你覺得它重要它就重要,你覺得它不重要它就不重要,你缺的時候它很重要,你不缺的時候它不重要

 

【觀音法門】

→佛教我從聞(聽聞)、思(多思考)、修行,修行包含你用功、參酌各方資料,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去參訪世界各地的高人,從聞思修才能夠入三摩地,這就是因聞顯心,善財童子最後證道成佛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一樣可以證道啊,【從聞思修開始】,多聽、多學、多看、多思考、心裏面要不斷的精益求精、要砥礪要磨練、要熔舊鑄新、要去蕪存菁

 

【佛經】

→佛經沒有好壞,是告訴你道理的,是你誤解了,你只有看一面,你只有看到片面,看到你自己想看的,所以你不懂,你沒有辦法領悟全貌,所以你才自困,佛經是告訴你真實的實像是甚麼,真理是這樣子的,是你一直誤解,所以才過得苦,才會坐困愁城,你一直活在誤解裡面

 

【真道】

→電視機它演很多節目,但是它沒有真正演出過任何一部節目,它只是放映而已,鏡子它可以顯出萬相,但是它沒有做出任何一個樣子,它才叫鏡子,它如果【有預設立場】,那【不叫道】,【執著一法就不是真道】,【真道】是【活活潑潑自然的真】,不是為了真而真

 

【一體】

→你如果證到阿羅漢、證到菩薩都還沒有一體,你要【證到十地菩薩以上才會一體】,因為你要到【十地菩薩】才會【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你沒有到十地還沒有完全合

→如果到佛的境界,祂一定是合一的,只是在不同境界祂彰顯不同的功能性,或是祂有祂不同的願力,示現不同,但祂是相合的,所以你【成佛的時候】就是【跟道體是一致的】,十地菩薩是個分別,因為十地菩薩可以合心,其他還沒有合,因為祂還有任務,要看祂的願力是甚麼,可能是要教化一個世界、輔助教化一個世界,諸如此類的,但是,心合,心合就簡單了,頭過身就過,最關鍵的過了,其他就簡單了,心不合的話還是會在金胎兩界不斷的再輪迴

→真正的心合真心相合的話,【以心印心,後面就簡單了,你其他相合心沒有合,那還是終究要分開,為什麼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因為你沒有真合,【最關鍵的】是【心相合】,如果心沒有相契合,那終究還是會分開,就算你短暫合在一起,總有一天還是會分開,如果心相契合的話,縱使短暫的分開,終究還是會再相合,其實【心相契合】就沒有所謂的真正的分開,關鍵在【心】

→一般你修練到阿羅漢以上你就可以選擇跟佈局,你越高境界你可以選擇、佈的局可以越寬越大越深,規模越龐大,阿羅漢以內很難真正有能夠掌控局面的佈局,所以當你趁願入世的時候,你的格局周遭會有一些眷屬、一些助力、指導你、守護你去伴隨,那如果你上一輩子修練越高境界的話,你的Team是越龐大,然後你的計劃規模會越龐大,所以墮落沒有甚麼壞事,墮落也許是偶然示現落魄

 

【一大事因緣】

→真善美

→你要甚麼的事情,你要先訂定第一個你的志向、你的夢想,你確定好、你確定目標,確定這個目標怎麼達成,就需要【聞思修】,這叫【學】,啊你聞思修還是不能夠實現你的夢想,就要【問】,這叫【學問】

→你要確定你的目標啊,問題是你不確定啊,啊你確定了後來又在後悔,所以你的確定是永遠在不確定,要怎麼樣才能確定?你確定那個對你而言大不大,是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所以叫【一大事因緣】

→你要確定好你的【因】,才能確定好你的【願】嘛,你不找因怎麼確定你的願,所以,世人不察啊,一直要努力做事,卻不曉得他內心裏面真正要甚麼,都一直往外面衝、往外面奮鬥,從來都沒有好好想過自己到底要甚麼?真正要甚麼?這就是誤解啊,這就是顛倒因果

→應該【先來了解因】,【再來證果】,不是先去證果,再來發現自己還是不滿足,才就回過頭來去找那個因到底哪裡有問題,因對果就對,問題是一般人認為因不重要,因為他沒有辦法發現自己,他看自己的心海是渾沌的、無明的、非常的混濁不清,他沒有辦法看出【自己的心海】

→你【早上起來】就【像一顆清澈無比的水晶球】,就【像清澈無比的海洋】,你就【看自己的第一因】,【看自己的心海】,可是,一般人沒辦法啊,看進去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他看海洋好像被汙染過的,裡面雜物一堆怎麼看得透徹?

→你小時候抓周總是會有一個範圍嘛,可是現在的人抓周就是範圍一堆,然後一直換,你到底要抓甚麼,如果裡面東西一堆、雜亂不堪,你要怎麼抓?

→所以【你要先清徹】,【把自己沉澱下來】,【先清徹】,然後自己慢慢的消化、排除,【該切斷的要切斷】、【該捨得放下的要捨得放下】、【要過濾】、【要刪除】,【去蕪存菁】,剩下的,這樣才能夠把它簡化,那如果你每天都一堆事情、每天都在忙,真正的心沒辦法【清靜安定下來】,你怎麼有辦法去【認知自己】,你沒有時間【花功夫去認知自己】,你怎麼【找到自己真正要的是甚麼】,所以現在的人功夫都【一直做外面】不會【做自己】

,你之所以永遠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你不了解自己,沒有人能夠打敗你,是因為你都沒有找到成功的自己,因為一個失敗的人他一直都在失敗,一看就知道他在失敗,一個成功的人他一直都是成功,【一個有道的人】【他不可能失去道】,一個沒有道的人他一直在找那些錯誤的道,所以他永遠不會成功,他過很久很久很久….才可能會成道,因為他活在一堆毒素裡面,毒素是越來越多,中毒的人越來越多,所以生活越來越痛苦,所以五陰熾盛,因為過得越來越糟,那過得越來越糟的原因不是你物質的東西越來越少,是你物質的東西越來越多,但你卻【錯認為】物質的東西能夠影響你,【你誤解了】,這些東西不會影響你,不能真正決定你的品質,【真正決定你的品質】是,【你,了不了解你是甚麼?】,如果你了解你是甚麼的時候,你對這些東西的需求度會降到最低,低到幾乎不需要,就這麼簡單,【那些物質的東西】只是【被你左右】而已

→那我們【一般人】是被這些物質的人、事、物【種種所左右】,一直都是這樣,而且越來越被左右,被左右的元素越來越多,因為外在的環境希望你啊,交互影響都希望你能夠支持他們,被他們影響、被他們催眠、支持他們、贊助他們…,你本來被10個影響,後來被20個影響,到後來年紀越大被影響的東西越來越多,每天生活要做一堆事情,事實上這些都可以不用做,你都可以不需要做

 

【成道有三種方法】

→【圓覺經】裡面有講,一種叫【定】,一種叫【慧】,叫【定慧雙修】,還有一種叫【悟】,譬如在學校的有三條路可以達到成績高段的,第一個是你努力型,第二種叫聰明型,第三種叫與生俱來型,所以與生俱來型就是悟,那聰明型就是智慧,跟大智慧到彼岸般若不一樣喔,這個智慧是可以透過人力到達的,但與生俱來型沒有辦法透過你的聰明巧智跟你的努力到達,就是天才,在某方面的天才,所以有這三條路

→那這三條路怎麼變化?怎麼樣加加減減?都可以,你可以有一個為主,另外兩個配套,所以在印度另外有翻成比較專業的名稱,【定】這個方法叫【奢摩他】,那【慧】這個方法叫【禪那】,還有一種【三摩地】就是【悟】

→一般人修禪宗最常犯的錯誤是,他把領悟當成是聰明巧智,錯,聰明巧智的人常常不能領悟,因為你的領悟會被你的聰明巧智阻擋,自作聰明,因為聰明就是一種阻礙,【悟是不假外求的】,不是靠聰明不是靠努力而來的,他是【因緣具足】而來的

→這三個不同可以幫助你成道,但你要知道你是哪一種,然後我們在從事一個學問研究跟你在從事工作的時候用,你可能從其中一個開始,然後另外兩個為配套比較有效率,所以它不一定是甚麼樣的組合,你有時候可以靠這個,有時候可以靠那個,它可以變化自在

→一般人對這名詞的理解,常常阻礙他的修行,以為說我一定要有智慧才可以修行,或者我一定要有甚麼才可以修行,誤解了,佛講這些是告訴你,每個人的根器不同,那你知道自己的條件,【你要善用自己的根器】

→你對這個事情很容易聰明,對這方面可能你的條件有一些資源啦、你有朋友或是家人從事這個行業,所以你在這方面就是【聰明巧智】有,你欠缺的是努力,所以【你要知道你自己有甚麼樣的條件?】【缺甚麼?罩門在哪裡?】然後你可能在從事其他的事情、其他的活動的時候,你也沒有甚麼資源,可是,你好像【本能】就會,就莫名其妙就是有這個本能,你說你要不要太努力?你太努力了這個本能好像就會不見了,然後你又從事其他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奇怪就是,好像我也沒有資源,然後我對這個也沒有辦法有這個本能反應去熟捻它,可是我在【慢慢學習的時候】我就心裏面發自內心的喜悅,有這種很奇怪的喜悅感

→你要知道【了解自己】,你現在做甚麼事情,然後你知道【你的立足點】是你【哪一個為優勢】,然後【其它做配套】,【不一定要從哪一個開始】,【你不要執著聰明】、【不要執著說自己有這個天才】、【也不要執著說我一定要靠努力】,它可以變通的,但是這三個如果到後來慢慢的融會在一起,那當然是最完美的,可是你有必要每件事情都這三個具足嗎?沒有啊,你甚至有些事情你連碰都不需要碰,但它的原理就是這樣,這三個方法

 

【你,到底要甚麼?】

→真正厲害是【了解自己、實現自己、解脫自己】,這才是最厲害的

→世間所有的一切,抵不過你要甚麼,抵不過你,所以,【你才是那個主角】,你說有甚麼厲害?有甚麼重要? 【厲害不過你】、【重要不過你】,你不要就是不要,它就無價值,你要的時候再沒價值的都是有價值的

→【道】不會在乎你要不要它,它就是很自然而然

→【真正的修行不是往外求】,真正的修行不是用甚麼東西來評估的,那叫【比量】,【分別心】,你一開始就陷入了比量分別心,你一開始就有特定的被形相所迷,【金剛經】裡面講,【若以音聲見我、以名相見我,其人具邪見不見真實相】,就是這樣子啊一開始就蒙蔽了

→【你覺得你擁有最多的】就是【你被那個控制了】

→一般修行的觀念根深蒂固都是錯誤的,所以他不會成道,一般修行認為一定要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做得到

→你為了旁人、外人所建立一個價值觀而活,是一件很無奈、無知的事情,我們幾乎所有人都為了旁人灌注的觀念而活,不然要怎麼活?【為你真正的自己】,你內心住的真實的、不會後悔的、真正發自內心喜樂無邊的【那個你】,你從來沒有用心看過那個,你沒有,所以你才會徬徨無知、才會煩惱憂愁、才會煎熬,如果你為了那個而活,真正的你沒有難過的這種事情啊,沒有,那是一種很愉悅的解脫感、超然感

→就好像一個人,他很喜歡挖寶藏、很喜歡尋寶,所以他在礦坑裡面待很久他不會難過啊,他樂在其中啊,可是一般人去挖礦,領薪水,或是被逼的當奴隸,他挖礦他會辛苦啊,日不見天日,炸藥會危險….,可是很多人他尋寶樂在其中啊,有些人一般人會怕,可是他如果志在見鬼、抓鬼…他就很享受

→【你,到底要甚麼?】你會後悔都不是真的,而且【發自內心】那種無法形容【暢快淋漓的那種喜樂】,才是真正你要的,難道這樣這個事情,不值得你用心花時間用你的人生去好好審思嗎?【這才是真正要審思的事情】

→可是一般人外面的修行不會做這種事情,他把所有的精力時間花在甚麼?把很多的書看好、然後把很多的咒語背起來、然後去辦很多事情、去很多國家去朝聖、甚麼古蹟啦、佛陀在那邊打坐啦、莫罕默德來過這裡啦、上帝在這邊顯神蹟啦、耶穌基督在這邊流過血啦….你好忙喔!

→那這些東西都是【外求】,你知道這些東西對你都是【一時的】,你有沒花時間【做你真正要的】,有沒有花時間【看你自己】,還有【你真正要甚麼?】永遠不會後悔?有沒有? 沒有,你沒有辦法確定,因為你沒有真正花過時間,沒有真正用心過,做【找到那個不會後悔的你】【到底要甚麼?】,你從來沒有認真想過這些事情

→你【既然有快樂也有難過】的時候,就表示【這不是你真正要的】,你從來沒有想過這種事情嘛,沒有,因為他難過的時候,他會再找其他的,好像飲鴆止渴,這個毒品不能解他的渴的時候,他去找其他的毒品,一直到其他的毒品都沒有效果,他才會去認真想,到底我的問題出在哪裡?所有一般的世間凡夫都在做這種事情,【不斷的外求其他的事情】暫時【麻痺自己】,你浪費一生、生生世世永遠浪費時間在這同樣一件事情,就是【輪迴】,一直在輪迴,你不會用時間【去找自己真正要甚麼?】【自己是甚麼?】你就【不會後悔】、【不會徬徨】、【不會無知】、【不會無措】、【不會陷入七情六慾的糾葛】、【不會被外境所左右】,你都【活得很真實】、【很喜樂】、【很灑脫】、【很怡然自得】、【很逍遙自在】,這就是【道的意義】,佛祖要講的是這個道理,老子要講的是這個道理,不是你去做那些東西照本宣科、做這些行禮如儀的事情、看很多經典、聽很多音樂、然後去做很多佛事啊、去做很多功德啦、去見多少人啦、顯現多大的神通啦、完成多大的志向啦、建立多大的功業啦,來彰顯自己多偉大啦,不是在做這種事,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在做這些事情啊,而且還認為這都是對的,那你這樣的人你跟他講這個觀念,他不會聽,那怎麼辦?你再怎麼講他一樣會堅持,你就讓他去做,因為他這個就是沒有慧根,這也不是錯啦,那是一種嗜好,【它對你成道不會有幫助】

→【看一本佛經】換一本佛經就跟你打牌一樣,有時候看有領悟,就跟你打牌暫時贏了錢這一局贏了,就這樣而已,【跟成道完全沒有關係】,因為【道不在佛經上面】、【不在經典上面】,道不在外面,你說往裡面求,你往裡面還沒找到,找不到,因為你還沒有道,怎麼樣才算是【道】?你永遠不會後悔的,你真正發自內心怡然自得不會後悔的,超越了一切的一切那個東西,那個才是真的,那一般的人到底在忙甚麼?

 

【悲怒思恐喜】

→現代的人基本上都是有輕微的精神病,以前古代的人那就是一個正常人,他就是一般人【悲怒思恐喜】,叫【七情六慾】,可是現代的人一般的都進階版就是惡化版,他不是悲怒思恐喜,他是【貪嗔癡疑慢】,這算基本款而已,那嚴重一點還有更嚴重、更嚴重…,所以對現代的人你要修行更上路更難,所以現代的人不曉得甚麼叫【靜】下來,更不可能有【定】,更不可能體驗到【禪定的境界】,初禪、二禪、三禪,,,那個難,古代的人很容易,所以現代的人因為五濁惡世的時代,你要學會物質文明的聰明巧智很容易,因為現在資源多,可是你要【返璞歸真】,回到古代那種先天質樸的狀態反而很難

→所以現代人的本能潛能開發越難,但是外境事物的開發容易,所以現代的人你要好幾種證照是稀鬆平常,古代的人難,現代的人擁有好幾張證照那又如何,就像現代的人好多文憑那又如何,可是現在的人你要【返本歸源找到自己本心】很難,因為他沒有辦法體驗到那種感覺、那種境界,一個人他功夫的好壞不是在於你能打倒多少人,我問你,你功夫很厲害你能打倒自己嗎?你可以打倒自己才是真正的功夫到,功夫就是這麼定義的啊

→甚麼叫打倒自己?【放下自我】,你放不下啊,所以你一敗塗地啊,你一開始就輸了,你的存在就是你輸了,因為【你輸給無明的你】,你一開始就被無明的你擊敗了,因為【你就是無明】,【你的存在證明你無明】,那如果你沒有無明你開悟,那很好,你慢慢脫出無明,開悟不代表成道,你只有開悟而已,你還沒有到覺悟啊,覺悟還沒有徹底啊,你還沒有大徹大悟啊,大徹大悟才可以完全的擊敗自己,所以,你還沒大徹大悟,反過來,你還是被自己的無明擊敗中

→問題是人,他已經【堅固妄想】了,他【一直執著一個執見、我見】,認為這個絕對是對的,這個絕對是對的就好像是從年少的時候,一出生就犯了一個罪這叫原罪,啊你這個罪一直沒有辦法去真正的赦免,真正的把他化解掉,所以隨著你的成長、你的茁壯、你的能力、跟你的地位越來越大,你這個原罪的罪刑懲罰就會不斷被放大,這就是我們基督教的原罪論

→那你反過來嘛,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有【一個夢想】有【一個願望】,那這個夢想跟願望會隨著你的成長、你的能力跟你的社會地位資源越來越大的時候,你這個夢想會在你的內心形成一個未爆彈,因為你甚麼都有了、你甚麼都成功了、資源都有了,而你這個夢想都沒有辦法被實現,它會擠壓住你壓迫你的心臟、壓迫你的喉結、會壓迫你整個人的靈魂,它會吞佔你,因為你甚麼都有,這個沒有,你從與生而來這個夢想沒有被實現,跟原罪一樣,一個正面解釋一個負面解釋,反面講叫【原罪】,正面講叫【願力】

→耶穌基督為了世人做甚麼?就是【認知自己的原罪】,這個原罪是甚麼?所有的眾生一定要了解【人的本性】它有一個【必須要回歸】的【真正的原本的本性】,就是【真實的信望愛】,就是【道】,就是【真善美】,啊信望愛怎麼實現? 愛,大愛,透過大愛、透過分享、不畏、放下、佈施而來,耶穌基督講的跟佛祖講的一模一樣,只是你們不了解

→佛陀祂願意當娑婆世界的教主那一天,祂就上了娑婆世界的十字架,被眾生煎熬,水裡來火裡去

→成道了沒有哪一個宗教,成道了還有哪一個宗教,他就還沒成道

→一個真正的家庭,如果還有很獨特的、很鮮明的個人色彩,那個家庭一定不完整,那是那個個人彰顯的,一個團體一個合唱團,有一個人很獨樹一幟,這個不叫合唱團啦,叫獨唱團

 

【分享】

→因為人有一個【本能】,【相望能夠真善美】,那個本能是【想要自己找到那個道】,而這個【分享】就是一種,【分享】會讓你【擴散開來】,好像一個【解脫】的人想要分享出去讓旁邊的人也解脫,這樣【會形成一個很完美的天地】,很完整的天地,好像一個人衝浪一樣,他在衝浪,可是都沒有觀眾,那如果你衝浪的時候有很多觀眾,甚至有很多同好,你那種心情會完全不一樣,會不同,【你要去找那種分享】,【可以讓你完整】,那個就【接近道】,【那是本能】,你的本能,但是【你不要被這種感覺主宰】,當你被這種外在的掌聲、外在的目光或外在的讚賞所主宰的時候,你就被牽引了,你已經被左右了,所以你會越來越為了這些掌聲,越來越為這些外在的東西所左右

→所以現在人就是這樣,他活著已經為外面的人,可是自己還沒有道,自己還不成熟,自己還不完整,自己還沒真解脫,自己還不夠成熟智慧,他就急著要去往外面,所以他很容易失足,很容易墮落,很容易摔下來

→那【一個解脫的人】,他如果很自然循序漸進的話,他的生命就很踏實,因為他就感覺越來越多知己、越來越多同好,中間有挫敗也沒關係,因為有懂的人可以理解他、可以幫他或是互相打氣,就這樣,生命就很自然而然的成長,到後來【跟道合一】,你會發現,啊,不過如此,也不用一定要有甚麼人分享,也不一定要有甚麼人懂,也不一定有甚麼甚麼坎坷考驗,都不會有這種東西,它就是個【道】而已,就是這樣,這些都是這樣子而已,都沒有甚麼了不起

→所以你說你在修行,你遇到說你看到甚麼、你聽到甚麼、有甚麼反應、可解決甚麼、完成多少功績、做了多少的事情、別人讚賞…這些東西都是雲煙,也不過是如此而已

→你說他厲害,你覺得他厲害就厲害,你覺得他不厲害就不厲害啊,那又如何,啊厲害不厲害又如何,他開心就好了,他不開心也是他家的事情,問題是你開心嗎?問題是你啊,都還是你啊!回過頭來還是你啊,你要去檢視自己啊,如果你沒有發自內心的開心,你要教大家如何開心?如果你沒有真的很想分享這個事情,你分享出來又如何?如果你沒有真的很開心的分享這件事情,那你不開心的分享跟你開心的分享又如何

→很多人他在做一件事情,他在實現跟彰顯他的生命的時候,他有很多的罩門跟盲點,他可能被一個片面、被一個片段的東西左右,所以很多的漏洞、很多的不完整,那你說這些漏洞跟這些的不完整重不重要? 不重要!因為你知道嘛你看得到嘛,可是他開心,但是他開心會永久?不會!因為他有漏洞跟不完整,但,如果他沒有這些漏洞跟不完整,他就沒有所謂的罩門,就沒有所謂的不開心,那這樣的人他其實沒有甚麼刻意的東西,他不會有刻意的東西,他不會說刻意提甚麼或太在乎甚麼,說我看得到、我聽得到、我覺察得到、我甚麼東西實現了、我完成了甚麼…,沒有,不會

-----------------------------------------------------------------------------------------------------------------------------------------------------------------------------------------------------------

※宗鏡錄原文

如《華嚴經》云:「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

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

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

《大智度論》偈云:「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

且如有慧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等。如處大暗之中,一無所見。

是以實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實相,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則何由深達實相?故云亦不知實相。

多聞無智慧者,況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雖有多聞記持名相,而無自證真智。圓解不發,唯墮無明。

大信不成,空成邪見。

如大明中雖有日月燈光,無眼何由覩見?

雖聞如來寶藏,一生傳唱,聽受無疲;己眼不開,但數他寶。智眼不發,焉辯教宗?如是之人,故是不知實相。

聞慧具足,方達實相之原。聞慧俱無,如牛羊之眼,豈辯萬法性相總別之方隅耶?

夫學般若菩薩,不可受人牛之誚;紹佛乘大士,寧甘墮蟲木之譏?若乃智人應須三省。

---------------------------------------------------------------------------------------------------------------------------------------------------------------------------------------------------------

※更多內容可至以下網址參考或下載:

https://www.wonderful-paradise.com

並可參考聆聽網站裏另一堂課的網路有聲書連結 :Angel MóYǎ TeaTim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