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修真_說書會

宗鏡錄說書會-20200904【找到自己的1,你的一大事因緣】

(第63章)

主講者:汝捨那

Youtube影音:https://youtu.be/PsmYtWpm-3U

本講上師觀念講述簡易整理(更多重點藏在細節中,文字無法表達,請全程傾聽領悟):

 

【開、示、悟、入】

→【開、示、悟、入】就是我們講的【真空自在當下現前】,次序不用一定要這樣,你也可以【自在真空】,你真空可以自在,你自在也可以真空啊,你也可以當下真空自在,所以它沒有一定的

 

【找到自己的1,你的一大事因緣】

→一切都是萬法為心啊,假定萬法為心是0,你的一大事因緣就是1,這個1會影響到所有產生的現象,就0 1

→心,假定本心是0,你的一大事因緣就是1啦,因為你的一大事因緣所產生所有的一切都叫做無窮

→無窮就無窮嘛,你的本心他不會變啊,不生不滅,你的一大事因緣你要找到啊,你還沒有找到你的一大事因緣,我不能說你有啊,因為你還沒有找到啊,你有找到一大事因緣,我才能說你有

→本心是不變的,一大事因緣看你有沒有找到,有找到的人就是有道的嘛,有找到道而且成道的人就成道嘛,那一般人是還沒找到嘛,還沒找到那個1啊,所以就會被那個無窮現象,諸多現象,想的啊、吃的啊、行、住、坐、臥,被左右嘛,被這些【所】所左右,以為那是【本】,假所以為本,以假亂真,被那個所騙了,以為那是本,以為那是根本,被現象諸多現象,外境現象所迷惑,而迷失了根本

→這個1躲在哪裡?你要去找啊,就你的一大事因緣啊,我們教十堂課第一個也是因緣啊,要去找,找那個1啊,遁去的1啊,你要用心去找,你要面對它、了解它、解決它、超越它、放下它,就是找到那個1啊,你的一大事因緣

→人的根性是不定的,是可以改變的,【根性】不是【本心】,它(宗鏡錄)講的根性是你還沒有找到你的一大事因緣之前,那個根性未定,你找到你的一大事因緣之後,你還可以放下它,所以它是未定的,因為無因也無緣,本心是不生不滅的,那你的一大事因緣你要去找到,你才能夠瞭解這些無窮是為什麼而生,但因為你沒有找到那個1,一般人都被這無窮,外境的所有的現象所左右,誤以為那是本,那你找到那個1,因為本來不生不滅,所以這個1也沒有一定,因為可以放下,所以叫沒有一定,只有一個東西不可以放下,它也不用放下,因為它本不生滅,叫0

→一大事因緣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對沒有成道的人之所以要找到一大事因緣是,因為沒有成道的人會被外境所迷惑,所以必須找到那個失去的1,找到那個1,你才能夠了解你為什麼會被它迷惑,為什麼會陷入因果輪迴裡面,你唯有找到那個1,你才可以破除因果

→你要有鑰匙,你才可以打開門,但成道的人,他本身就可以十方來去自在,但一般的人因為還沒有解脫,他不能夠來去自在,他必須先找到那一把鑰匙,所以那個1沒有一定,那0,那個根本本心,是絕對的,這個(宗鏡錄上)根性是指【一大事因緣】,就你的根器,【你要找到你的根器】,你的根器是甚麼?你認為你的因緣是甚麼,你得根性就是甚麼,所以那個1會變,它(宗鏡錄)講的根性是講一大事因緣,就你的因緣啦

→【大圓鏡智】不是就教這個嗎?3個點只要找到1點,你另外2點就知道了啊,知道1就可以知道0跟無窮啊,【大圓鏡智】不是就在教這個嗎?你現在困在你的罩門,就反推嘛,一大事因緣不是就講2個圈,就一個圈一個圈教,一個圈裏面最重要就有3個定點,叫三摩地,你從一個定點就可以推出另外兩個,就是你從一個已知的可以推出另外兩個,那就形成三摩地,就都找到,三摩地就形成一個圓,這叫三摩地,然後還有一面鏡子,這鏡子還不是真正的能夠通透,你要接到四個圓之後就可以一切通透,虛空無盡叫虛空藏嘛,就【大圓鏡智】

→他了解自己的個性,這還不是真正的他,這是他的一小事因緣,他了解他的個性之後,他可以轉變他的個性習氣啊,他從【一小事因緣】進階到【一中事因緣】,然後乃至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天人合一啊,就了悟了【一大事因緣】,就是把自己的根性習氣轉換,【完全無我】,他就找到他的一大事因緣

→一小事因緣就好像一塊冰山的一角,那一中事因緣好像這塊冰山的核心,那一大事因緣是整塊冰山,所以一般人只知道一個角落,那你從一個人的個性你可以察微知著,觀其片羽知其這個毫末就知道他的全貌,好像一塊拼圖,拼圖你知道一個角落就可以拼出全貌,你只要有一塊角落就可以了,生物還原,你只要有DNA就可以複製一個人

→當然智慧跟你的經驗資源要到啦,智慧跟經驗資源不到的話,你有絲毫的證據絲毫的馬跡一個吉光片羽,你也沒有辦法能夠還原其貌,所以一般人,明明罩門跟最愛這麼明顯就可以窺知自己的因緣,然後進階到一大事因緣,他卻不肯用心也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去真正掌握全貌,就很可惜,啊都在啊,【密在汝身邊】,【一直在啊】,答案都在啊,看就知道了

→每個人的習氣最關鍵的有一個,你去北極圈,裡面只有一塊冰山裡面有北極熊,你要去找到那一塊有北極熊的冰山,我們假定啦你的任務是去找北極熊,你是要去找北極熊而且有冰山,你說啊…老師我找到了北極熊在這邊我找到了……,結果到了之後沒有,因為你要去找他真正會在那邊住宿的冰山,所以你要去抓那個根本啊,抓你真正的因緣,不要抓那個會流轉的因緣,一小事因緣一中事因緣都會流轉,一大事因緣不會流轉,他會固定不變,但如果連這個固定不變你都可以看破放下的話就可以成道

→一棟古堡,【一小事因緣】很像是KeyPoint大門的鑰匙,那一中事因緣就是這個古堡裡面最貴重的房間,你如果認為最貴重的是主人的臥室女主人的臥室,或者你認為最貴重的是遊戲室,或者是藏寶室或是武器室或藝術收藏品室…..看個人他認知最貴重的定義不同,那你有那最貴重房間的鑰匙叫【一中事因緣】,那這全部叫【一大事因緣】,小、中、大

→你的存在就證明你累積了甚麼,只是一般人沒有智慧跟福報去分析、判讀跟運用而已啦,就空有寶山不自知,然後暴殄天物,你明明有那麼多資源,都具備啊,不會用,有的會的人他就會掌握跟運用自己的天賦啊,自己的才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地點,他會善用自己的天賦,因為你天賦有很多種,那你在不同的天時地利人和時間背景裡面,你會善用不同的天賦,一樣每輩子你都可以成道,你不一定是做同一種行業,你可能有一輩子你是個很有名的縱橫家,或是當教育家,有一輩子是當很有名的醫學家,有一輩子是當很有名的法術家,有一輩子是專門幫人家去開解心結的,就是你每輩子可以善用你自己的天賦,我講的是同一個,就是我自己,啊都可以變換不同的身分啦,啊還是你

→所以人是無量的,但人錯估自己是有量的,但因為智慧跟經驗、手段、資源不足不夠,所以他不能夠在每輩子善用,所以就不能夠成功,不能夠自救也不能夠救人,反而是自困,困人,以前講十堂課裡面第一節因緣我在講解釋很多甚麼叫【因緣】

 

【既覺知又真空】

→【我要的是甚麼】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有衝突啊,【既覺知又真空】啊,你沒有真空就變我執,只有覺知沒有真空就是我執,你只有真空沒有覺知,那你就是涅槃,啊要生你出來幹嘛?當初就不用生你了啊,你下來只是為了涅槃,當初就不用下來了,你在你原本的地方你就是在涅槃,你就不用來了,浪費很多的糧食浪費很多的唇舌浪費很多的資源

→你開車也是啊,你也不能開太快也不能開太慢嘛,開慢就放空,開快就覺知啊,你要開很快要很覺知要很清楚,啊你老人銅罐車在鄉下就是真空嘛,老子騎牛,空空空空... 空空空空...,那就慢慢騎,騎牛,那你在賽車的時候,要橫…橫…橫…橫…要超級覺知,所以你要兩種平衡嘛,所以我們正常人要這兩種平衡嘛,就既覺知又真空,就這樣而已啊,剛好中庸之道這兩種平衡

→一直都是這樣啊,這怎麼會難以理解,你的生命裡面你就是要知道恰到好處,你要去知道該怎麼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既覺知又真空,啊一昧的放空跟一昧的以為自己要絕對的覺知,那跟太陽火太大一樣,沒有月亮,那就只有白天沒有晚上,那一直只有晚上,也不行啊,你要有白天也要有夜晚,平衡嘛,剛剛好啊,他會有一個範圍啦,比如說速度超過100違規,低於90也違規,那90到100這中間還有一個範圍啊,這就是【道】,道就是這樣子很自然的

→他一直都在啊,吃飯你也不能吃太飽也不能不吃啊,就這樣子恰到好處啊,就差不多在那個範圍裏面啊,那有甚麼難的,【既覺知又真空】只不過把它文言文文學化而已,把它格調文青化,直白一點,啊就【你該怎麼做 怎麼做啊】,【既灑脫又積極】,【既入世又出世】,白話就是【該怎麼做怎麼做】嘛,就跟你去法國餐廳,菜單很漂亮,啊就是炒飯啦、炒麵啦、沙拉、牛肉…..它給你寫一大堆很複雜,啊你吃進去就一樣,就那些東西啊

 

【止觀正反相對各有八種】

→可以從57章一直到現在63章把它表列出來

→你們看那幾番安心你們都不會安心,越看越不會安心啦,八番十六番現在三十二番,後面還有六十四番,你們會看不懂的啦,我一開始就告訴你們真相是甚麼,就是八陣塔,一個塔裡面就八八六十四卦,到後面串起來它告訴你真相有五百一十二,你每次都認為懂了以後,到後面它就有五百一十二在等你

→啊你以為五百一十二是終點,沒有啦,它在講盡無盡叫《摩訶止觀》,所以一開始我告訴你們的真相就是,八陣塔裡面有六十四卦,有八個塔,六十四乘以八,五百一十二,那這五百一十二都是為了惑亂你,反而你認為你懂了八陣塔,懂了五百一十二種變化,你就毀了

→你一開始就【直心是道場】,開大門走大路,你要甚麼因就是果,我就是要去佛陀紀念館,我要做甚麼?直心是道場,到了就對了,就這麼樣簡單,你不要管那八陣塔管那五百一十二番啦,翻來覆去你就輾轉難眠了啦,越看越糊塗,你不看你不曉得你糊塗,你看了你才知道你糊塗啊,它《摩訶止觀》就告訴你,你無知,這些就是告訴你人的無知跟無能,你接近真理你才知道你一直沉溺在無明中,所以你要知道【你要甚麼】,把其他的都丟掉,做你該做的,去掉假的,剩下真的,好好抓住真的,不然你都在蹉跎歲月

 

【三乘學】

→對小乘而言它就是要求解脫,他從一開始設定就是要解脫,所以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解脫而已啊,可是他解脫了之後才發現,他沒有真正解脫啊,因為他只有自我解脫,沒有真正解脫啊,他只有了自我沒有了全部啊,所以他沒有辦法真了

→小乘他一開始的初發點就是為了解脫嘛,所以就他而言,他的一大事因緣就是解脫,可是,所謂的解脫,如果只有自我解脫,他一開始就錯了,那就是小乘他一開始立定的因就是錯的

→自我解脫不是真正解脫,只有自我解脫只有了自我,不是真正解脫,那大乘根性未定嘛,因緣未定,那【因緣未定】是甚麼?【一切都是】的意思,只是他沒有辦法真正掌握,那如果你被這個東西所束縛的話,菩薩被這個【眾生即我,我即眾生】他立願要普渡眾生這個一大事因緣所束縛的話,他終究不能夠真正成道,為什麼?因為他還有一個【執念】放不下,這就是根性未定,你要先了解這個跟因緣之間的互動關係

→就1的立場,他一開始設定的就是解脫,所以,這個根性是定的,已定的,可是這個根性跟真正的根性,是天差地遠,所以小乘的解脫不是真解脫,只有了自我,不了解脫

→一般人因為他根器不同,他決定他的取向是小、中、大,那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小乘因緣,中乘因緣很少,中乘因緣就是直勘破核心或直取罩門,你看那很明顯,那愛恨分明,他立場就很鮮明那種,就比較偏這種適合修【論】,就經、律、論,我們之前那麼長的時間在講三乘學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如果以佛宗來講,就是我們總共有三種根器,小乘、中乘、大乘,一般人是小乘因緣,小乘因緣走的是解脫,希望能夠解脫自我啦,他不是解脫眾生啦,所以你不要去跟小乘因緣去講甚麼你去普渡眾生啦,他根本都聽不進去你在講甚麼東西啊,就算他表面上在講普渡眾生,他還是在普渡自己啦,因為眾生還是遠遠的放在他自我的後面啦

→那大乘根器的人,他是以天下人為己任,就是像那個史懷哲,悲憫胸襟,胸懷天下的那種,國父啊、孟子啊、孔子啊,天下為公,這種胸懷大志的,根性不同他就決定他的走向了,這就是視其根性不同而揀擇不同的方法來修行,不要一開始,自己根器明明這樣,然後選錯了

→可是你從小乘,到後來你如果因緣到了話,你可能會拋棄小乘的因緣,你會開始想要切換,跟你一開始選的科系,你選的行業,到後來,中年以後你會想要去找事業第二春,退休之後想要換跑道,另起爐灶,那都是你會有另外的因緣去接到旁支去,他也會有這些的情況,但一般而言,一開始是有這三種根器

→那你後來你因為有變換根器的可能性,所以說,根性未定,就這樣子,善揀擇

→所以小乘根器的人,以前講過,適合修戒【律】,中乘根器的人修論,大乘根器的人適合讀經典,讀【經】,那你中乘根器的人喜歡知道道的核心,知道自己的罩門,所以要去讀那個【論】,《瑜伽師地論》、《中論》、《百論》、《大乘起信論》,那你是那種小乘根器的人適合修戒律,戒律就是守戒,守戒才能夠依止然後得定,比較容易有成就,然後自己小解脫、中解脫、大解脫,小乘的大解脫就是大羅天仙啦,就是到阿羅漢不還、殺賊、應供,八萬四千劫那是八萬四千劫之後的事情嘛,船到橋頭自然直

→大乘根器的人是說,眾生即我,我即眾生,以普渡天下普渡眾生為己任,他適合讀經,讀佛經,你注意看,佛宗的人一般都喜歡讀經,可是他沒有大乘根器啊,他只是說聽一聽,能夠幫助他有感召一些普渡眾生的精神,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小乘根器

→自了漢就是一輩子過得舒服而已啊,自了漢就是你這輩子修得很好,就只有了自己一輩子而已啊,那真的成道就是不生不滅啊,不生不滅很像是永恆,那你要永恆還是一輩子?

→那一般人他奮鬥的目標只是為了一時的啦,所以他很傻啊,因為下輩子就不是你的了

→你去天界跟任何一個人講,你很傻你們都是自了漢所以很傻,都是成立的,天界絕對成立,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自了漢,因為天界無菩薩,為什麼?因為菩薩都是乘願再來了

 →你要「保持」既覺知又真空,就表示你一定還在表層,你到核心的時候就不用「保持」了,你還要「保持」就表示你還沒有真正的駕馭純熟,隨心所欲,所以一定還在表面,禪宗十牛圖就是在講這個啊,馭牛,駕馭牛,牛就是道嘛,禪宗十牛圖在講這個道理,你還要「保持」它表示你還在表面,你到後面都沒有牛了啊,你現在還有那道的影子,哪表示還沒有真正的到達核心

 

【禪宗開悟的故事】

→一般禪宗開悟的故事,其實是水到渠成,一件事的發生他只是個導火線,問題不在那件事情,問題在機緣到了,只是一般人誤以為,就被表面所蒙蔽了,一般人都被一件事情表面所蒙蔽了,事出必有因,它是慢慢積聚而成,它很多因緣慢慢日積月累而成,然後今天水到渠成產生這件事情,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萬里長城倒了,一個帝國毀滅,一件事情大事情產生也不是突然之間,一定是很多遠因近因啊,很多導火線,那一般人往往會把導火線當成主因

→比如說一對情侶情殺,很多家暴事件,往往會誤以為這是突然事件,它事出必有因,它是長期累積造成的,它是各種因素,一點一滴的,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都只有看到那個結果啦,往往錯把導火線當主因啦,那菩薩一開始看到因就是果,就知道甚麼事情了,所以他要消弭那個因,把那個因把它導正或化解掉

→它一直都存在啊,太陽跟月亮一直都在啊,就看你選擇要開悟或不要開悟,它不是在不在的問題,【它一直都在啊】,你去地底下挖石油,不是你發明石油,石油一直都在啊

→你發明很多東西,你寫很多東西,其實它一直在,只是你因緣累積而成產生出來一個成果,它一直都有啊,只是沒有人把這些整合出來,比如說古時候的人挖出石油,它不會裂解它、萃取成塑化物、做為真正的燃料產生動能,可是現在的人會,可是這些東西不是都在你身邊嗎?所以說你要善用自己,了解自己,化天地萬物為己用,真正能夠實現你的夢想,其實這些資糧都在你身邊,你不會去想,啊這些為什麼都在你身邊?垂手可得,【都一直在啊】

→你說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她寫小說,你說那些東西她突然變出來,那些東西一直在啊,在她之前也有人寫過,也有參考書籍,只是沒有人可以把它整合好,比如說發明一個idea,很多東西它只是整合而已,這些元素其實都一直存在

→它就是這樣子,一直都是這樣子,它一直都在,但是你自己選擇要不要,不是突然間從無中生有啊,它其實是有,只是整合而已,【一直都有啊】

→選擇之後就要承擔,所以選擇之前想清楚,你選擇結婚你也可以不要經營啊,你選擇開一家公司你也可以不要經營、不努力都不要啊,那你為什麼要開?

→一開始你選擇要,要後面就承擔,自然而然的努力,自然而然的付出,自然而然的投注一切、放下一切、佈施一切、不捨一切,好的你要承擔,負面也要承擔,其他都是過程

 

【別記】上師_木柵貓空_出遊學員分享

→學員請教老師,漠不關心跟放下一切有甚麼不一樣,老師說這沒有衝突的,怎麼樣去【既覺知又真空】然後【既真空又覺知】,老師以前有講過,放下應該要放下的就會心安理得,那如果放下不應該要放下的,就會心生愧疚

→一般人會認為這些天災人禍,這些人怎麼這麼壞心、貪心會讓世界的走向變得這麼極端,老師說,那是【你們認為】他們就是壞人

 

【別記】上師講述_木柵貓空_出遊_【修行要會聊天】

→當主人要殺四方、八面通吃、長袖善舞、玲瓏剔透、賓主盡歡,你有看過主人去托盤子的嗎?去洗碗拖地的嗎?你有說做主人躲到廚房,然後把客人丟到客廳不管的嗎?做東道主的人他在宴客宴會廳裡或在沙發客廳是大殺四方,他不會去走來走去張羅,雜事交給旁邊的人去弄就好

→要學會聊天才能夠當主人,在你的人生裡面你也要學會聊天你才能夠做你人生的主人,自己都不會聊天,那你人生就注定孤寂,除非你找個會聊天的做你的伴,但你的伴也不會聊天,那你就只能靠自己發揮了,要看清楚想明白

→你要會聊天就是把心裡面Hold住,場面Hold住,人生Hold住,【你的人生要會聊天】要會跟自己對話啊,會聊天包含【跟自己對話】,【跟所有的一切對話啊】,啊你不會聊天也就是不會跟自己聊天,也不會跟周遭一切互動,就是不會聊天啊,就是悶嘛,把心關在門裡面,叫【悶】

→這些都要歷練,應該是從小就要學啦,古代的人不是從小就要應對進退、灑掃庭院,跟人家聊天這是一種很強大的本領,你看全世界最偉大的推銷員就是像川普這種人,他把自己賣出去、推銷出去啊,最強大的Sales,你這樣才會成功啊,你要會推銷自己啊,推銷自己然後你要跟自己對話成功,才有自信,才能把你的能力發揮出來,然後跟周遭的一切連結,然後周遭的一切跟你連結之後才能夠啟動,層層呼應,才能夠成就啊

→所以你看一個成功的人他就散發成功的光芒,啊失敗你就散發失敗的黑暗,一個成功的人他到哪裡都遮不住光,耀眼,那種氛圍磁場檔不住,就是從一個最簡單的,能夠善待自己、能跟自己對話、跟周遭的人對話,你能跟自己對話跟周遭的一切對話,你就慢慢的跟一切能夠交互感應,能夠化天地萬物為己用,啊自己都不能夠對話,你跟其他人怎麼對話?所以【要會聊天】嘛,其實我都教這個為主,教十幾年

→我以前都一個人控全場,控了十年,從頭到尾沒有冷場,你聽以前上課的錄音帶,沒有冷場啊,你要學會這個東西就不會有冷場的問題,其實不是冷場,就是修行嘛,你要學會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你學會了,耶…天地萬物一切跟自己是活活潑潑的互動融洽,它就很自然而然的存在,這一種很自然的氛圍,不管你去哪裡都是這樣,而不是一個人好像傻傻孤伶伶的,去到哪裡都是一個人孤伶伶的

→很多人比如說他出國去,他到一個景點去,他走馬看花然後結束,他沒有辦法互動,因為他不會跟周遭的聊天,你說,啊我不懂那個國家的語言,你去一個風景名勝的地方,它不是只有人,人、事、時、地、物,它除了人以外它還有這麼多東西,你會不會跟它們對話對談?會不會跟它們聊?不會,那修行人就要學這個啊,所以你看我聊的東西無所不包,然後切中要害,知所分寸,應該聊甚麼我就聊甚麼,你去哪裡都是這樣嘛

→你看那一天有一個亮點就是那個女服務生,她其實做得很好,我仔細觀察她,她面對不同的客人提出的刁難請求還有些無厘頭,她都可以拿捏分寸,而且她還保有那個熱情,就算因為她戴口罩臉部表情看不到,可是至少她聲音出來就是感覺她非常好非常有禮貌,修行你要學她有那個【初心】,她一人掌控全場,她好像那家餐廳的主人,你要學這個嘛

→要當作自己原本習慣的舒適自在的環境裡面,很悠遊自得的去應對進退聊天,【修行是活活潑潑的】,很【自然而然,任運自在】

→我以前講課錄音帶任何一節你隨便聽,那好像降駕一樣從頭講到尾,可以講4、5個小時沒有在停的,中間的資訊太多,以至於你聽了腦袋都快爆炸了,10年前聽跟10年後再來聽,你一樣吸收不了,因為講的資訊量涵蓋量太龐大了

 

【別記】上師談_泡茶

→泡茶,茶具、茶水、茶葉、茶桌、茶人、茶品、茶氣,喝茶的人,喝茶人的品,你要安排不同的局,都不一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器具,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葉,茶業不一定是你們想的茶業,沙瓦也是一種茶業,beer也是一種茶業,有些人就是你跟他聊一定要用beer,你不能德國人來你要泡茶給他喝啊,你可以第一天他心還不穩讓他喝啤酒,第二天心穩一點再用茶業慢慢來,不要用太好的茶,他喝不下去,外國人不要用普洱

→去哪裡都一樣,你看我不同的餐廳要點不同的東西,有時候點酒,有時候點沙瓦,有時候點茶,有時候點紅茶,有時候點紅酒,不同的地方點不同的東西,沒有一定的啦,哪有甚麼是一定的,道是活潑的啊,吃飯也是一樣啊,你不要去泰國吃中式料理,去日本吃泰國料理,頭殼壞壞,好不容易去到那邊,要吃道地的

 

【別記】學員請教上師_本章提到人的根性及三世因果與今天的新聞有個媳婦被婆婆冷暴力對待而自殺的事件

→資料不具足啊,包青天也要用業鏡台(孽鏡台)調資料來搜尋,那如果本事件是如所說真的,那就產生因果輪迴去了,就恩恩怨怨輾轉輪迴,就不得解脫啊

→比如說你今天是包青天好了,你在下面閻羅王,你判的話你要怎麼判?當事人下來了,你就要問當事人,死的是媳婦嘛,你問媳婦說「你現在想幹嘛?」,注意喔,這叫考試喔,這是考試,給她最後一次機會,你放不下,你就往下第六殿去,這就是考試,不要以為祂在審判你,其實祂在考你,【每一次審判就是考試】,【每一次考試就是審判】,祂一直在考你,啊如果當事人放下了,她沒事啊,她說啊…她不該這樣子,這樣就輕判,就留在第五殿啊,啊如果放不下,就去去去(往第六殿),放得下我就幫你啊,放得下就到此為止嘛,你在這邊果報還完了,啊放不下就繼續往後面啊

→誰定的誰一定就應該要怎麼對自己,是誰定的?那是自己想的啦,想不開就想不開,想得開就想得開啦,啊你受不了想得開,要嘛就放下,要嘛就離開啊,過自己就好了啊,全天下的人都在被虐待啊,哪一個人不是在虐待自己?全天下的人都沒有成道,全天下的人都在虐待自己啊、扼殺自己啊,有甚麼難過的?難道你這輩子被婆婆折磨,下輩子(你再把婆婆)折磨回來你會比較開心? 不會,你折磨她你也折磨不下去啊,你也不是那種人,所以,再下輩子還是她要折磨你,然後你又自殺,閻羅王又說,為什麼第二輩子你要整回去你又不整,因為說我不是那種人,啊你就活該被整死啦,你懂嗎? 【你就放下就好了】啊,就放不下就這樣一直輪迴,搞到大家都累了

→其實那些東西,這些所有的東西都是很狹隘的,你到底甚麼想不開?你把全天下所有的事情攤開來,沒有一件事情想不開,只是你侷限在你的一生裡面,你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框框裡面框住之後,你會想不開,啊問題是,你為什麼要框?你為什麼要框住自己,沒有一件事情事想不開的

→你今天說你今天被殺,好調孽鏡台調資料來,好你前輩子你殺了她,所以她這輩子殺了你,然後呢?然後你要幹嘛?這就在考你了,問題在考你,不是在殺你的人,殺你的人是可能是你跟她之間有因果有因緣,但重點是,當下你要甚麼?如果你一念解脫,當下一切就渙然冰釋、銷鎔鑄金嘛,立地成佛,問題是人想不開啊,她放不下,講不出來,我原諒,我釋懷,我放下,講不出口,那就好好去輪迴了啊,反正就磨到你放下為止了

→我以前講過一個故事,有個鞋廠的業務員跑到非洲推銷鞋子,結果回來跟公司說,慘了,非洲人都不穿鞋子(以前啦),我都沒有單子….,這是第一個(業務員)

,啊第二個(業務員)回來之後說,哇…..,太棒了,希望公司給我多一點鞋子,因為他們都不穿鞋子,我沒有競爭對手,【人是自己想的啦】

→你下來【你要甚麼】,你要清楚,你才會安心啊,啊如果你下來你要甚麼你很清楚了,你做甚麼你做甚麼,你不用管風風雨雨啊,你就活在當下活出自己啊,活出人生啊,你還管它風風雨雨、誰是誰非、誰虐待你、誰折磨你、誰扯你後腿、誰….,那是他們的高興,他高興他的,你可以高興你自己的,活出自己的味道來啊,你管人家

----------------------------------------------------------------------------------------------------------------------------------------------------

※宗鏡錄原文

若觀法時不得能所,心慮虛豁,朦朧欲開,但當勤觀開示悟入,是為用第一義以觀安心。

是為八番為法行人說安心也。復次人根不定,或時迴轉,薩婆多明轉鈍為利,成論明數習則利,此乃始終論利鈍,不得一時辯也。 

今明眾生心行不定,或須臾而鈍,須臾而利,任運自爾,非關根轉,亦不數習。或作觀不徹,因聽即悟;或久聽不解,暫思即決,是故更論轉根安心。

若法行轉為信行,逐其根轉,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

若信行轉成法行,亦逐根轉,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

得此意,廣略自在說之。轉不轉,合有三十二安心也。

自行安心者,當察此心,欲何所樂?若欲息妄,令念相寂然,是樂法行;若樂聽聞,徹無明底,是樂信行。

----------------------------------------------------------------------------------------------------------------------------------------------------

※更多內容可至以下網址參考或下載:

https://www.wonderful-paradise.com

並可參考聆聽網站裏另一堂課的網路有聲書連結 :Angel MóYǎ TeaTim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